2008年兩岸進入大交流階段,隨著人員往來擴大與交流層次深入,兩岸媒體對對岸的報導頻率大為增加。當時筆者曾與幾位朋友探討,能否規畫設計出一套機制,針對台灣媒體如何報導大陸、大陸媒體如何報導台灣,透過報導數量的搜尋與關鍵字詞的界定,統計得出正負分數,作為兩岸關係的陰晴指標。當初的出發點是認為,媒體報導影響兩岸人民如何看對岸,也反映出兩岸整體的氛圍,可惜後來因故未能執行。但在幾次討論過程中,我們得到的大致印象是在2010年到2013年,大陸媒體關於台灣的報導以正面居多,很少出現負面的消息。最典型的莫過於2012年廣州《新週刊》以全本200頁、15萬字篇幅刊出「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」這個封面標題後來不斷被引用,成為既讓台灣人驕傲、惕勵,也讓大陸人羨慕、嚮往的台灣代名詞。相較台灣媒體對大陸的報導則是好壞皆有,呈現的是多元繽紛的色調。
if (typeof (ONEAD) !== "undefined") { ONEAD.cmd = ONEAD.cmd || []; ONEAD.cmd.push(function () { ONEAD_slot('div-inread-ad', 'inread'); }); }
曾幾何時,特別是從今年1月16日大選過後,大陸媒體對台灣的報導開始轉變,質疑、渲染乃至不安與疑惑的內容時有所見,已不再如之前的「正能量」導向。等到蔡英文上任,隨著兩岸負面事件如電信詐騙案、廢除課綱微調、雄三飛彈誤射,再到近期的觀光客火燒車事件等接續發生,大陸媒體對台灣的報導更是完全轉向,各種負面訊息與評論如海浪般,一波接著一波出現在報紙、電視、廣播與網路新媒體平台上,台灣在大陸媒體上儼然成了一個極不友善的「亂邦」。而同一時間,台灣媒體對大陸的報導則沒有明顯的變調,仍然是傾藍傾綠各唱各的調。兩岸媒體如此強烈的對比,留下諸多值得深思的問題。原本我們以為兩岸畢竟隔離太久,彼此不了解乃至誤解很深,因此藉由媒體廣泛的報導,有助於增進彼此的認識,進而達到互信與互諒。然而就如同兩岸其他領域的差異一樣,兩岸媒體也存在著明顯的體質差別,大陸所有媒體都隸屬於黨和政府,雖然已經走向市場化運營,至今仍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民間媒體。台灣剛好相反,自2003年立法通過黨政軍退出媒體後,所有媒體都是民營的。儘管台灣媒體很少沒有政治傾向的,政府、政黨、政治人物也仍然想方設法要影響媒體,但台灣媒體的自主性很強,商業導向顯著,已非黨政軍所能操控。這樣的體質差異,讓台灣媒體即使面對政黨輪替、兩岸關係丕變,對於對岸的報導仍然是正負參半、好壞皆有,形成一種微妙的平?。大陸媒體則受制於體制因素,只能跟著黨和政府的旋律走,因此才會出現前幾年的報導,好到讓台灣人都難以置信,現在則是壞到連台灣人都不認得。當然這也和蔡政府不承認九二共識,導致兩岸政治氣氛急轉直下有關。正米其林如「人民日報海外版」微信號「俠客島」評論大陸近來的「反韓、限韓令」時強調的,就算是文化與民間的交流,通常也離不開大的政治環境背景,大陸媒體只不過呼應這樣的政治氛圍而已。作為經歷過戒嚴時期媒體受管控的台灣媒體人,這幾年與大陸媒體的交流越多,就越能體會對岸同行的難處。尤其近來陸媒的自由空間大幅縮窄,許多市場化媒體遭到嚴重打壓,更不能不對他們寄予諒解。然而兩岸如此明顯的對比,也讓媒體交流的作用受到局限。如同水和油,即使摻和在一起,也很難融為一體。(中國時報)
var _c = new Date().getTime(); document.write('');
台北濱江安格斯
台北濱江美食網客服電話五星級 if (typeof (ONEAD) !== "undefined") {
ONEAD.cmd = ONEAD.cmd || [];
台北濱江網路市場 ONEAD.cmd.push(function () {
ONEAD_slot('div-mobile-inread', 'mobile-inread');
});
}
307507FCD0DAC0A1
留言列表